建国初期,解放军的高层将领有57人获得了上将军衔,其中大多数曾担任过大军区级别的正职。然而,也有一些曾在战时表现出色的将领,虽然资历深厚,却未能获得应有的晋升,王建安就是其中之一。尽管他是个出类拔萃的军政全才,既能搞政治思想工作,又能指挥作战,深受部下敬重,甚至被誉为“全才”。然而,建国后,他的晋升之路却十分坎坷。他的军衔比其他人晚了一年,而他的职位也一直停留在大军区的副职位置,始终未能成为正职。
1975年,王建安与一些“打倒过”的高层领导,如罗瑞卿、谭政、陈再道等,被任命为军委顾问。虽然这些人多是过渡性质的顾问,后来陆续被调到其他实权岗位,但王建安却始终未能回到实权部门,继续在顾问的岗位上待了多年。为何这样一个历史功勋深厚的将领,最后的命运竟如此不同呢?
展开剩余78%其实,王建安的经历与一次举报、一场顶撞以及一次不愿批判有关。他出身红四方面军,然而与许多红四方面军的将领并未保持良好关系,原因可以追溯到一个抗战前夕的“拖枪逃跑未遂”事件。当时,三大主力在陕北会师,原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张某因曾有过失误被批判。最初,这只是个别问题,但随着局势的不断发酵,红四方面军的将领逐渐成为批判的对象,许世友、刘世模等人因不满而情绪激烈,甚至发生过许世友气得吐血、刘世模用枪自杀未遂的事件。
在这种背景下,许世友曾有过逃离延安的想法,计划与其他几位高层共同逃亡。当时他还动员了包括五个军级干部、六个师级干部、二十多个团级干部在内的30多人参与其中。虽然他们计划逃脱的初衷并非投敌,而是为了躲避日益加剧的内部压力,但其行动无疑是一场极具风险的“叛逃”。
然而,王建安却不认同这一计划,他认为擅自行动,甚至与自己人开枪反抗,都会使革命事业遭遇重创。于是,他在行动前夕找到了许世友,表示不参与。许世友大怒,认为王建安的行为泄露了计划,但王建安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立场,随后将此事报告给了抗大的党总支。这一报告最终让中央得知了这一事件,经过快速处理,参与的30多名干部未遭处决,而是被安排“学习”。但这件事无疑给王建安带来了不少麻烦,尤其是与这些老战友的关系变得紧张。
此外,王建安与上级的关系也一度较为紧张。1949年,他去了山东工作,在抗战结束后,尽管解放战争爆发,陈毅同志仍然在山东继续战斗,王建安却与陈毅产生了激烈的分歧。由于多次提出的军事建议没有被采纳,王建安甚至公开与陈毅发生过争执,拍桌子怒斥。虽然他的情绪有其原因,但毕竟属于犯上之举,消息传到中央后,领导对他的印象并不太好。
尽管这些冲突和分歧对王建安的影响不小,但还不是他最终未能获得更高职位的根本原因。关键的一次事件发生在1954年,当时原华东领导人饶有问题,王建安一直未按上级指示批评饶的行为。作为饶的亲密下属,王建安对饶的工作能力极为认可,因此在当时政治氛围的压力下,他未能站到主流立场。上级反复沟通未果,最终公开批判王建安,指责他“骄傲自满、拒绝自我批评、与军区党委领导对抗”。这件事不仅让王建安的军衔受到了质疑,也使得他在军事高层中的位置更加尴尬。
在1955年的授衔大会上,王建安虽然名列上将候选人之中,但由于一些人的建议,他的军衔曾一度被认为应降为中将。幸好,罗荣桓同志力挺王建安,认为他的资历不应因个人观点而被削减。因此,王建安的名字被划掉,但他依然得到公正的评估和处理。到1956年,他终于如愿以偿,获得了上将军衔。
尽管军衔得以补授,但王建安的职位却一直没有太大变化。其他上将多在总部或大军区担任重要岗位,而他却始终是大军区的副职。即使他曾在沈阳、济南、福州三大军区工作,也没有转正为正职。在六七十年代,许多中将、少将都已经成为大军区的正职,王建安仍旧是副司令员。直到1975年,他才转任中央军委顾问,虽然级别上升,但实际上却是退居二线。
纵使如此,王建安始终没有发出过一丝怨言,任劳任怨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叶剑英元帅曾感慨道:“王建安不计较职务高低,任劳任怨,做得实在不容易。”这一点,也成了他一生中最为闪亮的品质之一。
发布于:天津市华泰国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