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标准方案,可其潜藏的风险与收益如何权衡?近日,来自中国的研究团队为这一长期争议的临床焦点提供了重要循证依据。
记者今天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获悉,该院刘建民教授团队在IRIS国际多中心研究基础上,进行了全新的研究方案设计与数据整合,首次以大规模高质量数据明确了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双刃剑效应——提升血管再通可能的同时需警惕颅内出血风险。
团队同时提出“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同样影响预后”的全新认识,颠覆了长期以来仅关注症状性出血的传统观点,为脑卒中个体化治疗决策与术后管理提供了全新参考。相关成果已于日前发表于国际神经病学领域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神经病学》。
刘建民教授提到,在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卒中治疗中,静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治疗是否会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以及不同出血亚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一直是临床争议的焦点和研究热点。
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开展了国际多中心IRIS研究的二次分析。该研究基于IRIS研究数据,整合了来自8个国家、207个卒中中心的2313例患者个体数据,系统分析了静脉溶栓桥接治疗与单纯取栓在颅内出血风险上的差异,并深入探讨了不同出血亚型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结果显示,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组颅内出血风险(36% vs 32%)及脑实质血肿风险(7% vs 5%)均显著高于单纯取栓组。与此同时,无论是症状性还是无症状性颅内出血,均与更差的临床预后相关,且脑出血严重程度与不良结局呈现梯度关系。研究还发现,基线高血糖和高血压会进一步增加静脉溶栓患者出血的风险。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及全军脑血管病研究所,上海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深耕脑血管病临床研究三十余年,持续攻克治疗难题,成果连续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顶级期刊,将闭塞脑血管开通率从20%提升至95%,推动了全球脑卒中治疗规范的迭代优化。
据悉,为常态化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不断提升临床疗效,团队已组织成立东方脑血管病研究协作组并成立国际影像核心实验室,构建起跨地域、跨学科的研究协作体系。
截至目前,该体系已成功完成6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另有9项血管内治疗系列研究正在推进中,持续为全球脑血管病诊治领域提供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
论文第一作者为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周宇教授、张磊副教授等;通讯作者为刘建民教授和杨鹏飞教授。
华泰国际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